金融号
  • 金融头条
  • 金融监管
  • 金融智库
  • 财经
  • 银行
  • 中小银行
  • 金融办
  • 曝光台
  • 文化

金融APP

登录 / 注册
退出登录
中国金融网络领袖
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
  • 首页
  • 焦点 · 分析
  • 央行
  • 金管总局
  • 证监会
  • 大型银行
  • 股份制银行
  • 金融处罚
  • 城商行
  • 农商行
  • 村镇银行
  • 金融科技
  • 金融研究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银行业生死重构,在动荡周期中劈开转型血路!

来源: 金透财经  2025-06-12 11:40:42

关注金融网
  • 微博
  • QQ
  • 微信
  • 银行-3.jpg

    金透财经 | 何圳  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


   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、国内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。从可转债强赎引发的市场波动,到农商行改革的加速推进;从传统业务收缩的困境,到新兴领域布局的突围,银行业的 “生死重构” 已进入深水区。

    风险与挑战:在动荡中暴露的行业痛点

    资产质量承压与盈利增长乏力

    晋商银行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.6%,成为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下滑。尽管整体不良贷款率微降至1.77%,但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从0.75% 飙升至 2.83%,不良余额激增244% 至11.28亿元,占不良公司贷款总额的 40.5%。这种结构性风险在中小银行中尤为突出,折射出传统信贷模式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脆弱性。与此同时,净息差收窄至1.20%,手续费收入占比不足11%,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亟待突破。

    监管收紧与市场竞争加剧

    华东地区监管部门近期严令禁止 “花式揽储”,要求银行停止通过实物礼品、互联网平台福利等方式吸存,并于2025年底前清理存量业务。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依赖传统营销的中小银行,倒逼其转向合规化、专业化服务。此外,多只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(如南银转债、杭银转债),叠加近年无新增银行转债发行,市场短期供应不足或推高剩余标的价格,加剧资本结构调整压力。

    行业分化与转型紧迫性

    2024年A股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5.73%,而晋商银行以-12.6% 的降幅位居末位,凸显行业分化加剧。专家指出,未来银行业将呈现 “去产能” 趋势,中小银行批量退出不可避免,唯有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 “剩者为王”。

    转型突围:从传统模式到生态重构的路径探索

    绿色金融与政策导向的深度绑定

    光大银行将绿色金融纳入 “十五五” 战略,2025年一季度绿色贷款余额达 4608.84亿元,同比增长11.59%。其创新产品 “降碳贷” 通过企业碳账户数据动态调整利率,精准激励绿色转型。例如,为大同公交公司发放8900万元贷款用于新能源公交车购置,推动地方交通系统绿色升级。这种 “政策 + 技术” 双轮驱动的模式,既响应国家双碳目标,又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
    数字化与场景化服务的颠覆式创新

    哈尔滨银行推出 “钱到家” 数字化产品,通过大数据与AI实现 “1秒扫码、1分钟申请、1分钟放款” 的极速服务,最高提供100万元纯信用经营贷,有效破解小微企业 “短频急” 融资难题。宁波银行则依托 “波波知了” 平台整合企业 ERP、MES 等系统数据,为跨境电商提供 “出口极贷” 线上融资,将传统3-5天的流程压缩至即时办理,并匹配全球客户资源,形成 “融资 + 拓客” 闭环。这种 “数据驱动 + 场景嵌入” 的模式,正在重塑银行与客户的关系。

    专项债与区域经济的深度协同

    广发银行深耕政府专项债业务,累计服务23个省份超万亿元项目,2025年协助广东、湖南等9省评审入库项目超6000个,并通过中国人寿协同引入保险资金投资地方债近万亿元。其全流程服务覆盖项目策划、融资测算到资金监管,例如在江西再融资专项债发行中承销占比超10%,直接支持省内基建项目。这种 “投行思维 + 资源整合” 的策略,既强化了政银合作,又提升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。

    民生领域与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

    银行业积极响应5000亿元 “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” 政策,快速落地多笔标杆项目:农业银行宁波分行为民办高校发放1.26亿元贷款支持科研创新;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为智慧养老企业提供1900万元贷款升级信息技术服务。截至5月末,义乌市金融机构已发放相关贷款426笔、金额3.23亿元,直接带动住宿餐饮、文体娱乐等行业就业增长。这种 “政策响应 + 民生服务” 的模式,既履行社会责任,又培育了长期客户群体。

    深度分析:行业重构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趋势

    战略分化: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

    浙商银行通过 “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” 策略,将22个弱周期行业资产占比提升至30.96%,实现营收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股份行第一。这种 “压舱石” 策略有效平滑周期波动,启示行业需从 “垒大户” 转向精细化资产配置。与此同时,招商银行、宁波银行的大零售战略,兴业银行的 “商行 + 投行” 模式,均在资本市场获得估值认可,印证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。

    科技赋能:从渠道升级到生态重构

    银行业正从 “工具数字化” 向 “生态数字化” 跃迁。例如,郑州银行科技特色支行依托 “科技贷”“专精特新贷” 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,2024年投放信贷资金近160亿元支持高新区建设;北京农商银行通过 “三平台互联直通” 实现农业项目储备、贷款、贴息的一站式服务,累计落地业务1510笔、金额16.09亿元。这种 “金融 + 科技 + 场景” 的融合,正在打破传统业务边界。

    监管重塑:从合规成本到创新动能

    监管政策的 “双刃剑” 效应日益凸显:一方面,“花式揽储” 整顿倒逼银行提升服务质量;另一方面,专项债、绿色金融等政策为业务创新提供窗口。例如,光大银行通过优化 ESG 风险分类和碳核算,既防范 “洗绿” 风险,又获得监管认可的绿色信贷额度。未来,合规能力将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 区域突围:从全国竞争到特色深耕

    农商联合银行改革呈现差异化路径:浙江、山西等地选择联合银行模式,保留基层法人地位;内蒙古则组建统一法人农商银行。这种 “因地制宜” 的策略,既降低改革成本,又能依托区域特色发展供应链金融、绿色信贷等产品。例如,广东农商联合银行通过整合资源,推动乡村振兴与小微企业发展,2024年 “农保快贷” 投放超4.7亿元,业务增幅居北京同业第一。

    在重构中寻找破局之道

    当前银行业的转型已非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从晋商银行的困境到光大银行的绿色探索,从哈尔滨银行的数字化突围到广发银行的专项债深耕,行业正在经历从 “被动应对” 到 “主动变革” 的质变。未来,成功的银行将具备三大核心能力:一是政策洞察力,精准捕捉双碳、消费升级等国家战略机遇;二是科技穿透力,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服务模式再造;三是生态整合力,构建 “金融 + 产业 + 场景” 的共生体系。在这场生死重构中,唯有那些能够将危机转化为创新动能的银行,才能真正劈开转型血路,在动荡周期中实现浴火重生。


    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

    相关新闻
    • 银行业重构信贷新模式加速支持科技创新产业

      2024年05月24日16时15分
    • 重构传统信贷模式是银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

      2024年05月22日08时02分
    • 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指标揭示金融韧性:压力下的稳定与突围

      2025年02月24日20时59分
    • 金融严监管之下银行业如何走好合规经营之路

      2024年10月16日05时57分
    • 违规发放房贷 中国银行两员工被终身禁入银行业

      2019年07月17日10时00分
    • 银保监会就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(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)》 公开征求意见

      2022年11月14日10时37分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银行网
    • 中国金融网
    • 金融号
    • 微摄
    • 国家摄影
    • 简介
    • 投稿启示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广告服务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品牌联盟
    • 编辑部:zjw@financeun.com
    • 媒体合作:774353721@qq.com
    • 机构合作部:1760607283@qq.com

    京ICP备07028173号 -1

  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

    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B2-20200983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4 financeun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版权所有:中金网投(北京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 资产控股: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底部结束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